
理想国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国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国读书笔记1《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
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读书笔记2除了自己描述的理想整体,还存在4种政体,分别是类似斯巴达和克里特的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这四种政体是逐渐退化的,并和四种人物性格类型相关。荣誉政体的人爱好荣誉,寡头政体爱好金钱,民主政体则无所谓,个人选择可以很多,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因此民主式的个人容易被煽动家利用,煽动家摇身一变成为民主领袖,这些民主领袖从控制民众中得到乐趣之后,就会渐渐沦为暴君僭主,而僭主式的个人则释放了人类最隐秘的邪恶欲望,而他们自己也成为欲望的奴隶,在柏拉图看来他们是最不幸福的人。
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根据有没有法律,将一个人掌权的政体分为君主立法的政制和僭主政制,将少数人掌权的政体分为贵族政制和寡头政制,多数人掌权的政体为民主政制。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提到判断一种政制的真正标准不是少数人统治还是多数人统治,不是强制的还是自愿的,也不是统治者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而是看有没有一门指导性的统治技艺,而这门技艺必然只是由城邦的极少数人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说柏拉图根本没有考虑过一个好的城邦会采用民主的统治,因为民主的统治不可能是一种好的统治。
总之,理想国中柏拉图的确描述了一个由哲学家构造的理想城邦,可谓符合城邦的"理念"。但这个城邦能否在现实中实现那是另外一回事情,这个理想的城邦存在的作用就是可以让现实的城邦和它做比较,看看现实的城邦有多坏。正如柏拉图所说,只是用词句创造一个善的国家(472e)。后代有自由主义者批评柏拉图是所谓"建构理性主义",即想单凭理性在尘世上建立天国。我想柏拉图没有这么单纯幼稚,正如他探讨正义的概念一样,他说得很清楚:我们当初研究正义本身是什么,不正义本身是什么,理想国读书笔记 以及一个绝对正义的人和一个绝对不正义的人是什么样的(假定这种人存在的话),那是为了我们可以有一个样板。我们看着这些样板,是为了我们可以按照它们所体现的标准,判断我们的幸福或不幸,以及我们的幸福或不幸的程度。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这些样板能成为在现实上存在的东西(472d)。很清楚,柏拉图知道他在说什么,理想国只是哲学家的一次勇敢的智力游戏,在现实中是基本不可能存在的。用能不能做得到,能不能实现理想国的标准去衡量这篇对话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在后面柏拉图接着又说除非哲人成为国王或者国王成为哲学家,这种理想城邦永远只是空中楼阁(473d),但在现实的城邦实现这两种情况的机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柏拉图认为在遥远的古代或者遥远的野蛮民族或者某种必然命运的迫使让哲学家掌权,这样的理想才能实现(499d),这无异于说在现在的希腊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出现,柏拉图是悲观的,远没有后世革命家慷慨激昂的乐观主义。因此柏拉图的这篇对话与其说是建立一个理想国,改变现实的政治,勿宁说是一篇为哲学家正名的宣言,正如他所说:哲学家中的最优秀者对于世人无用,这话是对的;但是同时也要对他说清楚,最优秀哲学家的无用其责任不在哲学本身,而在别人不用哲学家。
理想国读书笔记3哲学一直是我的核心爱好之一,尽管现在在书店里的哲学书渐渐地都变得多起来,但经典的却真的很少见了,大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哲学”这个名词正在渐渐从神台上走下,走进寻常百姓家,但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是帮助人们更好地去思考,更好地去生活,而不是用一些生涩的字眼将哲学的高度生生地捧上去,真正的哲学应当是浅显易懂,简明而深刻。
谈柏拉图不能不谈《理想国》,这是大多数人的见解,借着读这本书的契机,记下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以后回头再来看看时,能够温故而知新,有所裨益。
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的人悔恨,有的人遗憾,有的人暴躁,有的人安详,看起来,衰老真的是不怎么让人愉快的字眼,但这种不愉快究竟是衰老本身给予我们的,还是别的东西在影响我们的情绪。从之前这些人的表现来看,我们之所以感到恐慌或是难过,并不是衰老本身给我们的感受,更多的首先应当是我们对于因为自己的衰老而渐渐衰退的行动能力、思考能力等等的愤懑所以常常说,人是贪婪的,不满足的,有人辩驳,正是因此,人类才有前进的动力,才有进步的可能性。但是我始终无法承认一种非正义的品性能够成就一种正义的结果,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好是坏,总有有利的一面,但我认为,含有 ……此处隐藏18265个字……益,所以需要使一个统治者放弃自我的利益去服务他人和社会,要么要给统治者名利,要么要给统治者惩罚,也就是说或者给糖、或者给鞭子,才会有人愿意辛苦操劳的去管理城邦。最大的惩罚莫过于如果贤人不出山的话,有可能会被暴君统治。第二步,就是讨论“极端的不正义是否比极端的正义有利”这个观点了。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的人很单纯,往往受到欺骗;不正义的人很精明,总是能够得利。可是天真的好好先生不会压制正义,却只会抵制不正义;相反,精明的不正义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会既压制正义者,也和不正义的人勾心斗角。然后苏格拉底偷换了一下概念,用类比的方法,先举了音乐家和医生的例子,认为技艺好的人总是扬善抑恶,技艺差的人却总是嫉妒强者,欺负弱者。由此证明,正义也是如此,正义者总是又聪明又好,而不正义者却是又笨又坏。那里其实有个问题,就是用专业知识来说,音乐也好,医术也好,当然能够有个技艺的比较,可是政治的`现实却往往并非如此。苏格拉底惯用的是类比的方式,并且用这个方式让对手的观点不攻自破。第三步,苏格拉底要论证“不正义比正义强有力”的观点也是错的。这种事情似乎比比皆是了,野蛮国家往往能够更加高效,更加不讲信义,也更容易在征服战争中取得胜利。金国利用野蛮的力量征服了礼仪之邦宋国,金国吸收宋国的礼貌,等到金国的贵族也能够写出艺术造诣很高的诗词时,他们又被更加野蛮的蒙古灭亡。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也正在于此。苏格拉底的驳论是这样的:即使是不正义的人群内部,也需要有正义,否则就不能实现他们不正义的目的。这种观点在《庄子》当中也有体现:“跖之徒问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庄子·胠箧》)就是在说盗亦有道的观点了。所以即使是不正义的人,“也还有点正义”。因为“绝对不正义的真正坏人,也就绝对做不出任何事情来。”
等到了第四步也就是最终一步,苏格拉底要彻底推翻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不正义者比正义者生活得更好,更欢乐。”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功能,独特的德性;功能得到发挥,是因为它的德性,功能不能得到发挥,是因为它的缺陷。耳朵和眼睛是这样的,人的心灵就更是这样的了。人的生命的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发挥心灵的功能。而正义恰恰是心灵的德性,邪恶是心灵的缺陷。所以正义的人欢乐、幸福,而欢乐、幸福又是人最大的利益,总结到最终,“不正义绝对不会比正义更有利了。”
在第一卷的最终一页,苏格拉底总结说,正义到底是什么,还是没有搞清楚。以上读到43页,读完第一卷。
理想国读书笔记15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
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也不能认为被冠之“理想”二字就是说明这个国度尽善尽美只是现实中做不到,读前四章的时候看到有些部分带有一定的愚民文化,也有完全不符合普世价值观和人文主义观点的地方。
所以,在理想国中,不能够用普世的思路来理解他们的思想,很多都是非现实的一种假设,很多地方的设计不符合人性,有些地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有很多地方令人无法赞同。
其次,走进理想国的国度。
理想国中的诗歌,曲调等艺术是被剔除了一些描写死亡的恐惧,悲伤,痛苦的内容,留下表现忠诚,善良和勇敢等的主题。理想国所描述的人性被剔除了人性的负面和人性之恶。理想国度的国度还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地方。人必须根据自己的`性情选择职业。想要寻求正义,应该先寻求一个国家的正义,然后再寻求个人的正义,先有国后有家。
这些是理想国的设计和蓝图。
其中,理想国中有对救治病人的观点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符,与人文主义观点相驳,认为老弱病残没有生存和救治的权利。
也有在后面,关于男女的论述,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又实属难得。
如笛卡尔所说,人们的意见之分歧,是因为我们由不同的路径引导我们的思想,或者各人的思想不是针对同一件事物的缘故。所以,无论如何,有些地方持着与书中所描述的不同的观点,引发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思考,读读《理想国》吧,尽管可能这不是这个符合人性以及真正理想的国度,但是里面也有些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