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形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与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与形教学反思120xx年10月21日—22日,丽水市小学科学20xx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龙泉市实验小学举行。九堂参与评比的课中,莲都区蓝剑锋老师和遂昌县蓝智俊老师都选择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之前自己对这个内容就比较关注,本次又聆听到两位老师的不少精彩设计,产生了不少新的想法,在此列出,与各位同行探讨。
首先是对教材进行分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隶属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从内容编排上该单元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3—7课为第三部分,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在这课之前的第2课,学生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然后过渡到本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是学生认识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同时为后面的“土壤中有什么”的学习作了铺垫。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在比较细致地钻研教材后,现在针对听课体会来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本次上课的两位蓝老师,在导入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借助观看岩石图片的方式,意图是让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不过,我更喜欢这样上:
教师先拿出一块岩石a(质地较软、棱角较分明),问:这是什么?学生若回答“石头”,则顺势说一下,它还有个更规范的名字“岩石”。(板书:“岩石”)再拿出另一块岩石b(质地较硬、比较光滑的鹅卵石),问:比较一下这两块岩石,它们的模样有什么不同?(在“岩石”之后补充板书:“模样”)这里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对模样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拿起岩石a和岩石b,问:如果现在要改变这两块岩石的模样,你有什么办法?(在“模样”前补充板书:“改变”)学生可能会想到铁锤敲、在地面上用劲摩擦、两个岩石互相撞击等方法,教师可以让那几个学生现场演示,演示时一定要让引导学生进行岩石前后的对比,并让学生思考“把岩石放在水中弄湿”和“在岩石外表涂抹颜色”有没有改变模样,从而真正明白“改变模样”的含义。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人力因素改变了这些岩石的模样,如果把这些岩石放在大自然中,它们的模样还会不会改变呢?如果会——你认为自然界中的哪些因素会让岩石改变模样?(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温差、水、大气、生物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许多老师都喜欢绞尽脑汁策划新课导入,什么魔术、图片、录象、实验等,以前我也是这样想和做的。如今我终于醒悟,课初的5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根本就不需再去刻意激发兴趣。而且,一开始若把兴趣完全激发,若后面没有更吸引人的活动,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失落心理,严重影响后面的学习效率。一节课比较合理的学习兴趣应该是这样的曲线分布:课初5—10分钟稳步上升,课中的20—30分钟渐入佳境达到高潮,到最后兴趣点有点回落但还保留在一定的高度。
我的观点是,不要把开头搞的太花哨,抓住关键直奔主题,按照“岩石——模样——改变模样(人力)——会改变模样吗(自然外力)”的顺序,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准备了两种不同质地的岩石,隐含了让学生知道岩石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软硬的岩石在同等条件下改变的'程度会有区别。
二、材料准备,尝试放手
有些特定的实验材料,学生不容易准备或教师要做刻意的安排,那当然由教师准备和提供。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几个原则:“能让学生准备的就让学生准备,能用身边材料就少用专用仪器,选用的实验材料越精越好”。
关于岩石的这两节课,两位老师准备得十分充分,不仅提供了所有的实验材料,还对每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实验用的岩石,从后期的结果上看,两个老师准备的都是比较容易产生明显现象的岩石,再比如对“流水实验瓶”中的水量多少也做了刻意安排。
不过我在想,能不能大胆地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带岩石呢?岩石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学生准备的岩石往往是各种各样的,从而会让实验结果会更丰富。至于“流水实验瓶”里的水,多少又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适时观察水多和水少时对岩石作用的影响程度,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会让学生准备龙泉本地的岩石,教师再有意识地补充些软硬不同的岩石,然后让学生做实验。甚至我会多准备些比较坚硬的岩石,让大部分实验组都看不到明显的变化,然后进行思维的提升,让学生从看不到明显变化的现象中推理出变化是存在的,只是这个变化非常缓慢和微小,这更接近自然界中的风化现象。
三、探究活动,精心安排
教材安排了几个模拟实验,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冷热对岩石的作用”和“流水到岩石的作用”。仔细研读后,我觉得应该先让学生做“流水实验”,再做“冷热实验”。也许有些人会对此不以为然,实不知其中用意。首先,从实验难度上讲,“流水实验”比“冷热实验”简单,从易到难,更符合教学规律。其次,“流水实验”的材料准备比较简单,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带,再用“冷热实验”来调控学生,留下第一个实验使用中的一块岩石,把其他的实验材料全部上交,有助于排除无关干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无论是“流水实验”还是“冷热实验”,都必须让学生在观察结果的同时要注意关注过程。比如,一开始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用水是透明的,岩石也是清洗干净的,从而保证实验探究的严密性。否则,万一有学生提出质疑,说水变浑浊和瓶底有微粒是岩石本身上粘的沙土,那就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在“流水实验”中,两位老师都注意到模拟自然环境中流速变化,这非常好,在以往的听课中我没有见识过。如果教师再引导学生小组分工,一个同学负责做实验,另外的几个同学观察流速变化时流水对岩石的作用会有什么影响,并有记录员进行记录,就可以在反馈时得出流速快水对岩石的冲刷就加剧,而岩石相互之间的撞击也更明显,从而推理出河流中为什么上游和中下游的岩石有那么大的区别了。
而“冷热实验”,我建议教师在组织讨论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后,给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比如5-8分钟),在这期间不要对冷热交替的次数进行要求。估计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冷热交替的次数少但加热时间长,二是冷热交替的次数多但加热时间短,无论哪种情况,其实都可以对岩石产生一 ……此处隐藏5015个字……助图形—探索奥秘—发现规律—展示成果”。如例1,通过观察和计算1、1+3、1+3+5、1+3+5+7···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又能发现和的规律;例2同样均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当中进行。从而较为顺利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分层推进,巩固拓展,追求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本节课,在检测“计算规律应用”效果时,精心设计几个层次的练习题,“应用规律写一写”“根据以上结论算一算”做到分层递进,由易到难,巩固提高。从课堂上学生回答的过程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收获不同层次的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利用评价表评价和学生表决式评价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参与率较高。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数与形教学反思10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顾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较清晰。
如果罗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不足:
本节课的复习回顾与自主探究我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难度也有些大。学生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知识,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能力比较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反思11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例1的教学中,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数的规律,并把正方形图与下面的算式对照,学生发现等式左边的`加数正好等于正方形图中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也就是每边小正方形数的平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让学生计算1=( ) 1+3=( ) 1+3+5=( ),从而得出1 、2、3,进而发现1+3+5+7=4 1+3+5+7+9+11+13=7,最后得出从1连续的奇数的和等于这串数字个数的平方,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即是几的平方,教学反思《数与形教学反思》。实际上,此题是等差数列问题,而等差数列的公式是S=n(a1+an)/2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在例2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2+1/4+1/8+1/16+1/32+1/64+……=,通过利用一个圆,在图中表示出每个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就会把整个圆占满,从而形象得出结果是1。在此题的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呈现了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能利用此图形还很好地诠释了“极限”的数学思想,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无穷接近”。
不足之处:
对于练习题中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学生需要通过层层推理,认真观察,才能找到本质规律。但是学生往往总是习惯于得出教材中的结果,而不能深入思考,所以对于本质规律的探索还需进一步的练习。
改进措施:
可以适当渗透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排列组合等方面问题的讲解。
数与形教学反思12这周周四上午第二节课,我们一起听了艳艳老师的《认识方向》这节课,总体来说,艳艳老师的课堂效果很好,学生们纪律非常好,比高年级的纪律要好的多,艳艳老师对于口令的使用非常熟练,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
艳艳老师的课堂有几点非常吸引我:第一点:在刚开始的时候用有奖竞答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艳艳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方向,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放上了一个小礼品,只要学生们答对就能得到礼品,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小,再说第一个方向的时候,举手的人很少,当看到回答对了之后,有奖品的时候,学生们都踊跃发言,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点:在课堂上善于用肢体帮助学生记忆。艳艳老师在讲授完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指方向来辅助记忆。孩子们其实不是听觉记忆,他更多的是肢体记忆,用肢体来辅助记忆,会让学生们记得更牢固。
我们在一节课中,总会有重难点,那么重难点怎么处理,一定是老师反复不停的强调,比如认识方向,这节课中的重难点就是观察点,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每讲一道题,每说一个点的时候都要提到观察点,都要让学生们去找这个题中的观察点是什么,只有反复不停的练习,他才会加深记忆。
数与形教学反思13?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语文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
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
在教学前,我请孩子们收集了很多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
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泽东的《七绝·观潮》等。
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必须明白这些诗句是描述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
我问:“从这些诗句中,你能想象或用自我的话描述一下钱塘江潮水吗?”
虽然自我的语言,但已经能够吸引去阅读课文!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
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述异常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可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
然后,图文结合,情感收场
在很多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出示了录象,观看钱塘潮水,加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说:“站在观潮台,应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