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渗透学法。
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我都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造”的模式进行。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到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形成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
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整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尺子。学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学生准备:学生尺子、剪刀、图钉、线、宽I.厘米的白纸条、小棒、彩条卡片(黄彩条长8厘米。红彩条长5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数字卡片、反馈牌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电脑显示:两条线段。一根长10厘米。竖放;另一根长11厘米。横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条线段。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
设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开课。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折导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显示讨论题:
1.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
(二)认识厘米1.1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
2.电脑显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通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教学设计2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今年暑假,海口市骨干教师培训请了海南华侨中学劳海丹老师做了《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讲座。旨在教会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逐一详实地讲述了:走进课堂教学设计;做好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制定教学目标要有的放矢;精心做好教学内容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与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景九大版块的内容。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历史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这就是“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它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努力向“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面发展。
教师教学设计3一、融入情景——让作业充满生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在作业设计时,把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寓于趣味之中,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单调乏味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如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高老师计划用2小时批改作业和备课,实际批改作业用了1小时30分,备课用了6/5小时。请问高老师有没有按时完成任务?
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情况,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愿做、乐学。
二、自主编写——让作业丰富多彩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根 ……此处隐藏14985个字……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二、学情分析
黄山是自然名胜,可真正去过黄山的孩子不多,对于黄山松树的奇特,他们缺乏真切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要准备一些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大胆想像,体会黄山松的姿态奇特,精神顽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喜爱黄山、热爱祖国之情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抓特点写作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松树的奇特,学习松树顽强生长的精神,培养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名山。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黄山风光片断、黄山奇松图片、重点段落链接
七、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感
出示幻灯片(有关黄山的诗句或者是广告用语),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上什么?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一品黄山,天高云淡”“感受黄山,天下无山”
“一山,一境界”“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到底有哪些神奇的魅力,能让人赞不绝口呢?其实,黄山的魅力离不开这四绝(出示幻灯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节课,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绝:黄山奇松(幻灯片)
二、出示目标,明确导向(请同学们默读一遍)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抓特点写作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松树的奇特,学习松树顽强生长的精神,培养审美情趣,热爱的祖国名山。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师板书课题)
1、开口自由读课文一遍,遇到有生字词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默读课文一遍,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四、检测初学,理清脉络
1、出示幻灯片(词语),指名读(纠正前后鼻音、平翘舌音),齐读。
2、出示词语含义,学生说出词语。
3、谁能用上这里面的一些词语并用这样的句式简单概括一下课文内容:《黄山奇松》先总写了(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然后具体叙述了(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最后概括写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幻灯出示要求)总分总结构是小学阅读课文常见的结构,我们的作文也常常使用这样的构段方式。
无论是人们对黄山松情有独钟还是它千姿百态,它都离不开一个字“奇”,来齐读课题。
五、深入研读,体会奇特
齐读好黑板课题:读课题时你觉得要突出哪个字?“奇”,加重点号,再读一遍。据说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两次在黄山流连忘返并写下这样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其中的理由就与黄山奇松有关。那么,黄山松树究竟奇在哪呢?请齐读第一自然段。
(一)首尾把握,找出奇特
1、齐读第一段:黄山松树奇在哪?
“这一段话中那句话直接写松树?从这句话中你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吗?”(引出板书:数量多、位置悬)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2、黄山松树除了数量多、位置悬外还奇在哪?指名读第三段。
刚才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松树的数量多,位置悬,那么现在除了用语言表达出它的千姿百态我们试试用动作来表达。听要求读书(生读总起句和总结句,师读两生表演。生想象齐读。)松树还奇在哪?引出板书:形态奇
这么多千姿百态的松树作者是不是都一一向我们介绍呢?课文就是选择了这三棵典型的松树来写,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选择典型”。
(二)研读重点,体会奇特
默读第二段: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把这三棵松树分别叫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把相关句段划出来后看着大屏幕上的提示去读书去思考。
1、说话训练:指名说(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幻灯片出示三棵松树的句子欣赏写法:
作者再写这三棵松树的时候都抓住了它们形态上的特点,在表达手法上也是一致的,前半句是松树的形态,后半句是作者的联想。这种写法叫:抓特点。另外作者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黄山松更具有人的情态,这也就突出了松树的奇特之处。
3、研读重点句,体会迎客松奇特的外形、顽强的精神。
(1)“迎客松”(出示幻灯片、句子)
师:先来看看第一句话,指名读。
这句话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词有哪些?”(“遒劲”,读理解遒劲。饱经风霜(查理解:形容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郁郁苍苍:反义词“草木凋零”“枯枝败叶”)这三个词中哪个词背后的含义更深?(饱经风霜)
想象一下,这棵迎客松有可能经历了那些艰难困苦的生活或斗争?(结合你充满感情的理解,咱们一起把迎客松的饱经风霜仍然生机勃勃读出来)(注意:读好转折点“却”)
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烈日炎炎,隆冬飘雪,迎客松虽然——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迎客松虽然——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迎客松虽然——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历经了800多个春夏秋冬,饱受风吹日晒,迎客松虽然……
饱经风霜后的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神奇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顽强、坚持、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吗?来,同学们读好这句话,让迎客松坚韧不拔的精神长在我们心中。
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又因为它外形的独特,人们又赋予她丰富的想象,齐读第二句话。(谁来读读,让在座的老师们感受到迎客松的热情)正因为这样,她现在已经成为整个黄山的代表了,让我们一起用骄傲的语气朗读第三句话。
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出示诗句幻灯片)。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齐读这段话。
请以同样的情感,读读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
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奇松的赞叹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4、想象力训练(审美情趣渗透):出示松树图片,学生想象给松树取名字。
引起:黄山松真是——(预备齐)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总结提升
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的魅力将黄山装点得更加神气、更加秀美,令人赞叹。黄山啊,真是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啊(完成板书:千姿百态、令人赞叹)。连成松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