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幼儿教育随笔(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幼儿教育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幼儿教育随笔1课后在与孩子小便回来的路上,王莹说:“老师,王美艳在厕所里说:“老师还说小草冻死了,现在又发芽了”小草根本就没有冻死”,是吗?这时,我才意识到刚才在课上说错话了,我找到王美艳聊天,说到刚才小草的事,她扭捏地说:“图书上说,冬天小草的要还活着。”我问她:上课的时候,你为干什么不说呢?她低着头,小声说:“我不敢。”
一听到“不敢”我吃了一惊,为什么上课不敢说而不了课之后和小朋友们就毫无顾虑的说出来呢?为什么面对老师和面对同伴就不一样呢?带着疑问,回忆有关以前的教育方式,从中得到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教师的`权威,没有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当你教给孩子错误的知识时,孩子只有在背地里说,不能当面提出异案,孩子只能权威的顺从,为此,我要改变我自己,我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在课上鼓励幼儿给自己挑错,鼓励幼儿发表和我不一样的意见,课后与孩子们一起说游戏,打游戏牌,但是也因此不顺当起来,幼儿逐渐地在多方面出现了叛逆,玩牌时耍赖皮,当你赢了时,他不给,有时他没打到你的牌,他会说不算,这样我就在心里一直的语,我现在不是老师,不是老师,是同伴,是朋友。促使自己变换位置转换角度,看待幼儿,就这样,当我遇到他那情况,我也耍赖皮,他不服,我们又想到玩的时候,先讲好游戏规则,谁也不违规,就这样,我这个“朋友”的身份在孩子们的面前树立起来,孩子们也主动和我谈心,我的转变让我尝到了孩子们给我的爱。
教师幼儿教育随笔2“啊啊啊!快跑啊,快跑回自己的家!”戴着各种小动物头饰的孩子们在听到我的口令声后,一个个迈着小步啊啊地叫着急急地往“自己”的“家”里跑去。这是今天的活动——《小动物找家》,目的是让幼儿听指令往指定方向跑,锻炼他们走跑动作的协调性。
一开始小动物们回家的口令是“下雨啦!”,玩了几轮之后,我把自己化身为大灰狼,同时口令变成——“大灰狼来啦!快跑啊!”小班的孩子非常容易受情景感染,刚才只是天气不好回了家,这回是可恶的会吃小动物的大灰狼出现了,所以他们玩得更投入了,每次“大灰狼”一出现,他们就吓得一溜烟全回了各自的家。我这只“大灰狼”“得意洋洋”地看着跑回家的小动物,这时,“小猪”圆圆说话了,他小脸通红,小手举在脑门表示一团火说,“小猪发怒了!”哈哈,若不是还在扮演着大灰狼,我真要被他逗得前仰后合,小家伙看来已经完全进入到角色中去了。
这只“小猪”在发怒,他双拳紧握,小嘴巴紧闭,他不满意大灰狼总是吓唬他们,要吃掉他们。他的潜意识里开始反抗。我也在迅速反应:为什么只让小朋友躲避大灰狼呢?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用集体的力量来学会反击呢?这满可以作为这次活动的.扩展延伸啊!如此一来,孩子们从活动中学习到的就不仅仅是听口令往指定方向跑了,还可以引导他们要勇敢,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
于是,我这只“大灰狼”恶狠狠地说,“哈哈!你发怒了?!那就过来对抗我吧!可是,就你一只小小猪,怎么能打败我这只大灰狼呢?!”我的激将法果然管用,“小动物”听完“大灰狼”的说话,大声喊起来,“我们一起上,赶跑大灰狼!”他们一边喊着一边冲上来,啊呀!真是来势汹汹,吓得我这只“大灰狼”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跑了。
小动物们胜利了,感受着成功的喜悦,兴奋地跺着小脚,“我们赢了,我们赢了!我们赶跑大灰狼了!”我趁热打铁问他们,“为什么一只小动物打不跑大灰狼,很多小动物一起使劲就能打跑大灰狼?”众说纷纭中,我和他们一起总结出来那条真理——团结起来力量大!
这次活动,由于孩子积极投入之后的反应,引发了整个活动目标与内容的扩展延伸。一只发怒的小猪,一个灵活的教育策略,成就了一节有意义的耐人寻味的活动。
教师幼儿教育随笔3我班的怡诺小朋友,性格活泼开朗,走路一跳三蹦,喜欢唱歌跳舞,可她刚到幼儿园的时候,不象现在这样,总不能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小朋友说她抢玩具,不给大家玩,她马上就钻到桌子底下去,谁也不理睬。一天上午的桌面游戏才开始,梦鑫就喊起来了:“老师,怡诺又抢我的玩具了!”我快步走到他们这组,用眼睛寻找怡诺,“她在桌子底下。”一名幼儿批评着怡诺说。见此情景,我连忙蹲下去,拉着她的手,向她表示教师没有怪她,并且和她一起玩具。过了一会儿,她对我说:“老师,我想玩梦鑫那边的.玩具!”我点点头,一边告诉她,好玩的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呢?别人的玩具能抢吗?
想一个办法来解决,在这样宽松的气氛里,我和她讨论了如何与小伙伴进行交往和游戏,如何协调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尽量创造机会多让怡诺和小伙伴一起游戏,同伴告她状的声音渐渐减少了,怡诺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再也不会钻桌底了,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当幼儿在遭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他们往往希望寻求成人的同情和接纳。
如成人对孩子表现出接纳,会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幼儿的所做所为并不合科乎情理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接纳幼儿,等他们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幼儿的自尊,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师幼儿教育随笔4偶而经过孩子们的活动室,习惯性地放慢脚步,将目光投向室内,关注起孩子们和老师的活动,此刻那个班的老师正在组织看图讲述集体教学活动。
说来也巧,就在我窗口边停留的片刻间,黑板上用来张贴图片的磁铁不知何故掉了下来,二、三个孩子迅速跑上去帮老师拣起这枚磁铁,老师边感谢孩子们的帮助边将图片重新贴好。没想到,一张贴好了,旁边一张的图片连同磁铁一起又掉了下来,这下,全班差不多四分之三的孩子都涌到前面,抢着拣那一颗磁铁和那一张图片,顷刻间,室内象炸开了锅……
上述这种现象或类似于这种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但我不知道,老师们对此有没有反思过,图片为什么会掉下来?这一突然生成的“教学环节”到底对教学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活动前,老师有没有关注过,在黑板上呈现图片或其它材料时,该注意些什么?
在我看来,至少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细节:
1. 检查图片的大小,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看得清楚;
2. 考虑图片张贴在黑板的哪个位置最合适,能让每位孩子都能看到;
3. 张贴图片时,老师不要背对着孩子;
4. 根据图片的`大小,确定使用一枚磁铁或两枚甚至更多的磁铁;
5. 张贴图片时,要注意图片的平整和平衡,确保图片的美观;
6. 确定图片出示的先后顺 ……此处隐藏5994个字……教师知道写教育随笔的重要性,也想写,可一旦写起来,却又不知从何着手。也许一些教师会说,自己每天带孩子,事小又繁琐,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其实写作应该是有感而作,这样写的东西才有血有肉,才有价值。因此,教师在写随笔时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哪怕是点滴体会,将它写出来,也比东抄西摘来的东西有价值得多。教师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要做一个有心人,从幼儿生活琐事到活动组织过程,从幼儿园教育到幼儿家庭教育,教师都应注意观察、分析,不断地拓展教育随笔的内容。
二是为用而写。
教师要对自己做的事,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更新转变观念,把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这是写随笔的最终目的。当整个幼儿园的教师都形成一种乐写、会写随笔的气氛后,园领导就要引导教师朝写的终极目标方向去努力,即使写随笔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了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达到为用而写的目的`,我采取的做法:一是在教师的每一篇随笔上写批语,要么肯定优点,要么直言不足,以帮助教师提高写作水平;二是和教师一起探讨随笔的写作技巧;三是在业务学习时学那些写得好的随笔,这样既鼓励了写作者,又推广了教师身边的经验,让教师觉得更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也营造了全园教师互相学习的氛围。
教师幼儿教育随笔14今天我和孩子们在讲故事《我有多爱你》讲着讲着,孩子们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老师,你这么爱我们,我们也爱你”“老师我爱你,就像妈妈爱我一样”……,听到孩子们的这些话语,我激动.我兴奋,我和孩子们抱成一团。无意间我发现皓龙孤独的坐在角落的板凳上向我们张望。皓龙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为此我和家长绞尽脑汁,用了不少办法,但效果不明显。嘿!办法有了,和皓龙拥抱,说不准会让皓龙有所改变。
第一天的拥抱,孩子们用过来了,皓龙在看着我们.第二天的拥抱,皓龙象征性的和我拥抱了一下.第三天的.拥抱,皓龙慢慢地靠近了我.第四天的拥抱,皓龙主动和我拥抱,有点不自然……慢慢地,皓龙变了,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了。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我们老师要学会思考.学会冷静.学会宽容.学会分享,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看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可爱的一面。
世界真的很美.很温暖,我们不要带着冷漠的心看生活,我们要学会点燃孩子的激情,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因此很精彩的。
我们老师要想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就要学会等待.观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体会到你的关心.爱护,他才会慢慢地打开心结。
老师们,我们要相信爱是有无穷的力量的。
教师幼儿教育随笔15在班级中总有这样一些幼儿,他们课堂上比较安静,发言声音小,不够自信;游戏中相对活泼,但是一旦发现被老师关注会感到不自然;交往时稍显退缩,在与同伴交往方面显得不够主动。服从居多;生活中不添麻烦,大部分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从不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视.我们将之称为“中间区”孩子。让“中间区”孩子重塑自信、阳光的积极品格,需要教师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启动信任引擎。建立安全依恋
梓涵——对老师持怀疑态度的选择性缄默
梓涵看上去很文静.平时面对老师经常一言不发,喜欢用眼神或手势等肢体语言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但是,和小朋友们自由活动时,却显得很活泼。
梓涵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和老师进行交流时的反应是一种选择性缄默,这往往是幼儿因为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沉默不语的现象。像梓涵这样的孩子大多在幼儿园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这样的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一旦有了信任感,他们就能将爱的感受从父母身上延伸到老师身上。
我开始每天和她保持一段时间的亲密接触,多看她几眼,多和她微笑,多说几句鼓励的话,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如此,并表现出真诚。渐渐的,我发现梓涵会有意无意地走到我身边,有一句没一句地和我说说话。信任的引擎开始启动,这正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恋的起点。
二、运用“期待效应”,促成发展质变
心宇——害怕展示自己,又让人充满惊喜
处于“中间区”的幼儿不太会展示自己,可一旦给机会让他们站上舞台,带给你的往往是惊喜。一次科学课提问:“袜子口有弹性有什么用呢?”平时不爱举手的心宇怯怯地举起了小手。他的回答尽管声音很小但非常准确:“这样袜子就不会往下滑了。”我没有提醒他要放大声音而是连忙夸奖并走过去,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第二天我照例打开班级网站。忽然发现了一篇“感谢褚老师”的新帖子,是心宇的`家人写的,字里行间充满感激,说孩子回家兴奋极了,告诉家人褚老师抱他了,而且把他抱起来了,他开心极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给了心宇更多的关注.只要发现他举手了就请他回答问题,而我发现他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并常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某天午睡起床,他居然将被子折叠得和保育老师不相上下。其实我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个期待效应的实验:孩子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所以,作为教师用充满肯定和期待的影响和暗示给“中间区”孩子带去灿烂的阳光,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给予持续关注,点燃表现热情
木子——自主自理.却缺乏展现热情
“中间区”的幼儿很多都是自主性强的孩子,不给老师添乱,以至于容易被人忽视。木子就是这样一个不用人操心的孩子。她从进幼儿园开始似乎就不曾麻烦过老师:入厕后会自己将衣裤整理好,午饭从不挑食,午睡时能很快睡着……她几乎从不举手发言,每次又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不在意,你几乎会忽视她的存在。
我觉得木子就像一支美丽的烟火,等待有人将她点燃。但是,对于我表现出的热情,木子似乎不太领情,对我的鼓励和表扬很少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我并不气馁,始终对她保持积极的关注,注意她每天的活动,将她的良好表现记录下来,时常在集体面前展示,并了解她喜欢吃什么、玩什么……这种持之以恒的热情关注逐渐拉近了木子与我之间的距离,渐渐地她会主动要求做一些事情了,小手也开始举起来了……这支美丽的烟火终于被点燃了。
四、发挥同伴互动,实现个人价值
小鑫一从不主动交朋友.始终处于被动位置
要让一个幼儿觉得他是集体中有价值的成员,就要让他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注,感到被他人需要。“中间区”幼儿在集体中显得相对较安静.他们在被需要这一点上明显感觉不足。这就有赖于教师创造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小鑫很安静。从不主动与人交往,游戏时,他也总是跟随者,从不主动提出要求,他似乎没有在集体中的主动意识。儿童心理学曾揭示:同伴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我决定找一个能带动他的同伴。我观察到他比较喜欢艺木,艺木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于是我安排他们坐在一桌,经常鼓励他们玩同一份材料或参与同一项活动,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互动机会。取得一定进展后,我将两人的活动范围扩展为小组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小鑫逐渐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发现了自己有价值的一面,笑容也渐渐地在他脸庞绽放。